千百年来,尤其是唐朝之后,针对王献之书法,世人一直存在误解,多数人贯彻“儿子不如老子”的理念,以及崇拜“书圣”称号,先入为主的断定,王献之水平差,远远不及父亲。
图片
其次,初唐的李世民,极其痴迷“大王”,而十分不喜“小王”,朝野受其感召,不学王献之,且贬低他,真迹遭到忽视,未得妥善保护,传世的寥寥无几。
后人看到前辈评语,又少见法帖,不知真实水准,自然也轻视他,实际上,王献之书法的艺术气息,要胜过王羲之,其书法虽承袭父风,却不受束缚。
图片
最擅草书,敢于创新,效仿张芝“一笔书”,把父亲的内擫,变为外拓,字迹潇洒自如、骏健遒和,相比王羲之,更显流利自如,气势充沛,无愧于萧衍赞叹:“绝众超群,无人可拟”。
图片
米芾也评:“子敬天真超逸,岂父可比也”,不夸张的说,王献之草书完胜其父,而且就在近期,王献之尘封千年的30幅真迹,终于全部问世,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,它就是《鹅群帖》。
图片
依据《淳化阁帖》《大观帖》《宝晋斋法帖》等巨著,选中最精善的作品,保障笔法标准,意韵生动,最具代表性,同时也是确凿无疑的真迹,卷内个别法帖,《淳化阁帖》里面,甚至也没有。
图片
卷内囊括《委屈帖》、《鸭头丸帖》、《奉别帖》、《承姑帖》等,有时草意浓重,线条婉转飞动,犹如一阵疾风,猛烈而遒劲,极具天然美,有时融合行书笔意,畅意灵动,圆融俊丽,2者对比,强化韵律感和艺术效果。
图片
可惜原稿失传,南宋时期,皇家下令重刻,十分精细和认真,笔笔醇厚,字字标准,把用笔的细节和精微变化,尽可能还原纸面,全卷30幅法帖,无一缺漏,与真迹相差无几。
图片
台北故宫的专家,秦孝仪先生评说:“这部作品饱含魏晋古法,丝毫找不出任何的败笔”,古代诸多的书法名家,曾临摹此帖,譬如米芾、鲜于枢、邢侗、王铎、傅山等人均学过。
图片
我们也可临摹,学习古人草法,以及王献之的外拓笔势,用笔不再拘谨,展现宽阔自如之美,而且卷中内容浩瀚,其笔法得王羲之真传,亦是根源,若把此帖掌握,上学汉晋,下临诸朝,基本不是问题。
图片
而今,我们对王献之《鹅群帖》,进行1:1超高清复刻,采用博物馆级别,12色微喷复刻工艺,与原作毫无二致,此品乃是手工经折装,装裱精细,便于翻折、临摹和查找。
图片
图片
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,侵权抄袭者必究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